• 您好
  • 免费注册
  • 香型融合是中国白酒发展的必然趋势(一)

    发布日期:2011-05-25 15:51 阅读量:145
      

      摘要:本课题在分析中国白酒发展趋势这一背景基础上,提出了“香型融合是中国白酒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而通过对中国白酒的香型演绎的探索,

      确立了“功用白酒的开发”系列研究,为中国白酒的香型融合奠定了物质和技术保障。

      关键词:中国白酒发展趋势香型融合功用白酒研究

      1、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白酒业相继进入发展快车道,出现三种快速增长方式:一是具有国家名酒背景的企业,在硬件、软件以及资金实力等方面都具备优势,以高端品牌的运作成功,带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二是白酒企业民营化后,借助体制优势、资本优势、地缘优势等,快速打造区域强势品牌,赢得快速发展;三是利用企业品牌优势和管理、经营优势,以企业并购重组或者OEM方式做大企业,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白酒业呈现出四大新的发展趋势。

      1.1民营化步伐加快趋势

      在中国白酒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国有企业日益突现的诸多弊端和硬伤,推动了中国白酒业民营化步伐加快。但采取的形式各有不同:企业本身已经处于经营不善状态,被迫转制,寻求新的生机;企业本身经营很好,加之政府又支持转制,这类企业转制后更加促进飞速发展;外资勇入,重组生产和经营,赢得市场。

      1.2品牌区域化趋势

      中国白酒的全国性品牌,目前亦就4-5支,其它诸多国家名优酒,亦都只能是区域品牌,亦就是某个或者几个区域的强势品牌。其实,区域性品牌有其许多优势:占据本土,可集中企业人、财、物有效控盘,使其品牌具有区域垄断性,从而为企业带来丰厚的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口子、今世缘、河套、伊力特等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为行业提供诸多可支借鉴的案例。

      1.3竞合趋势

      在计划经济时期、以及市场经济转型阶段,白酒企业间的交流甚为密切,显著推动了白酒行业的发展壮大。然而,到了完全市场经济时期,因白酒企业间的竞争,曾经出企业交流的完全封锁,显得有些与白酒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显得格格不入。庆幸的是,近年来白酒企业间又表现出一种竞合趋势,企业间在市场上是竞争对手,但在市场外,又以某种形式,企业进行合作,即竞争与合作:江淮流域名优酒带,湘、鄂、豫、皖四省区所形成的“松散”联盟,使其在“营销、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相互交流与资源共享;长江流域名酒带,主要骨干白酒企业间,生产、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每年都你来我往,相互借鉴;跨省区的白酒技术协作组成员单位、副组长单位越来越多,每年一次的协作组年会,规格高(云集了白酒专业诸多顶级专家、行业前50强的骨干企业和部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质量高,从当今白酒业热点、难点的研讨到生产、技术、科研、管理的相互交流,也体现了会议给承办单位品牌的塑造、企业形象的提升,给成员单位营销、管理、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高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全国白酒专家委员会年会、全国白酒企业总工程师年会、国家评酒委员年会、省评酒委员年会等等,都促进了企业相互间的交流和进步。

      1.4香型融合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整个世界的时空距离都显著地缩短和拉近。于是,世界经济、文化甚至宗教等各个领域都相互影响,互为渗透,在自觉与不自觉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中国白酒要能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和发展,就同样必须遵循着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说,中国白酒过去那种[FS:PAGE]严格意义、泾渭分明的独立香型,会因市场需求的变化、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而逐步走向香型融合。尽管目前中国白酒依然是浓香型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酱香、特别是清香、兼香白酒发展迅猛,其它香型不断调整其内在口感质量,以适应消费需求而快速发展。

      为此,从中国白酒口感和风味等内在品质发展的角度,我们认为:香型融合是中国白酒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中国白酒香型融合的研究

      中国白酒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产业,在世界酒林中独树一帜。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1952年,根据“品牌知名度、社会影响力、获取国际大奖及历史悠久程度”等条件,国家组织评选出了贵州茅台酒、泸州老窖特曲酒、山西汾酒、陕西西凤酒为首届国家名白酒,誉为“四大名酒”。为中国白酒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天研究中国白酒的香型融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渊源。

      2.1中国白酒的香型演绎

      上世纪50-60年代,国家组成专家组,先后开展了“泸州老窖酿造工艺的查定和总结”、“汾酒酿造工艺的查定和总结”、“茅台酿造工艺的查定和总结”等开创性工作,不仅显著推动了我国白酒酿造工艺的科学化进程,而且形成了香型概念并以此来评选国家名酒,于1979年,在第三届国家评酒会上,首次把中国白酒划分为浓香型、清香型、酱香型、米香型和其它香型等五大类,当时把凡是不好确定的酒体香型都视为其它香型,后来西凤酒从其它香型中独立出来,自立为凤香型。香型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发酵剂、发酵容器、酿造工艺、成品酒风味特征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检测手段的发展,仍然遵循白酒香型确立的规则,又陆续自立出来兼香型、药香型、芝麻香型、特香型、豉香型等五小香型,与古老的五大香型一起构成了中国白酒的十大香型。近年又鉴定颁布了老白干香型和馥郁香型。

      我们认为,“浓、清、酱”作为大曲酒的三大基本香型,具有较为典型的个性特征,也具有广泛的消费群体。2006年,作为“浓、清、酱”三大香型代表的“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汾酒酿制技艺”、“茅台酒酿制技艺”被国务院颁布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级保护,再次佐证了“浓、清、酱”三大香型在中国白酒科学化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事实上,作为国粹的中国酒可分为黄酒、大曲酒与小曲酒三大类,均以谷物为原料。

      黄酒:俗名醪糟酒,以麦曲为糖化、发酵、生香剂,经液态发酵,压榨,糟渣发酵蒸馏,调配,澄清,老熟而成,属于发酵酒,古称为小酒。

      小曲酒:俗名烧酒,以小曲为糖化、发酵、生香剂,经固态培菌糖化,固态发酵,固态甑桶常压蒸馏而成,属于发酵蒸馏酒,古称为大酒。

      大曲酒:俗名曲酒,以大曲为糖化、发酵、生香剂,经固态双边发酵,固态甑桶常压蒸馏,贮存陈酿老熟而成,属于发酵蒸馏酒。

           图1中国酒香型演绎图
      图1表明:中国白酒香型的发展,由于地域、气候、物产以及人们生活习俗等因素,香型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融合现象:米香型由小曲酒演绎而来;豉香型由米香型演绎而来;药香型融合了大曲酒和小曲酒工艺;凤香型融合了清香型和浓香型工艺;兼香型融合了酱香型和浓香型工艺;特香型融合了浓香型、清香型、酱香型三大工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