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
  • 免费注册
  • 白酒中氰化物的检测

    发布日期:2015-03-22 23:12 阅读量:198

      白酒研究和分析了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法3种测定白酒中微量氰化物的方法,比较了3种方法的线性相关性、方法稳定性和加标回收率。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法方法较稳定,线性相关性较好,操作简单,结果精准,适用于白酒企业对大量样品中微量氰化物的日常检测。

      首先来让我们开一下白酒的酿造过程:

      1、将含有淀粉和糖类的原料粉碎后放入酒糟、辅料及水;2、蒸煮糊化后加以冷却;3、拌醅后入窖发酵;4、蒸酒后包装食用。

      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又是哪些地方要用到氰化物呢?

      其实白酒中的氰化物主要来自原料,如木薯、野生植物等,在制酒过程中经水解产生氢氰酸。而氰化物又极其容易引起中毒,氰化物中毒时轻者流涎、呕吐、腹泻、气促。较重时呼吸困难、全身抽搐、昏迷,在数分钟至两小时内死亡。

      所以国家有关规定命令禁止氰化物检测不合格的酒类进入市场。

      那么在这一酿造过程中所产生的氰化物是否是不可避免的呢?

      也不尽然,在我国现有的酿酒技术中有很多种方法可以避免氰化物超标。如:对原料预先处理,可用水充分浸泡,蒸煮时尽量多排汽挥发。也可将原料晒干,使氰化物大部分消失。也可在原料中加入2%左右的黑曲,保持40%左右的水分,在50℃左右搅拌均匀,堆积保温12小时,然后清蒸45分钟,排出氢氰酸。原料粉碎得细,排除效果较好。

      那么为什么又有那么多产品的酒类会有氰化物超标的现象存在呢,其实在氰化物取出过程中会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时间、无力,对有些不良的厂商来说,这妨碍了他们赚钱的脚步。于是,能省就省的想法让他们无视氰化物的存在,直接把未作处理的原料进行加工制成成品白酒上市出售。

      氰化物是指带有氰基(CN)的化合物,通常为人所了解的氰化物是含有氰离子(CN-)的无机氰化物,俗称山奈或山埃。白酒中的氰化物是由含有氰糖苷的原料在发酵过程中水解产生的,其中氢氰酸(HCN)的毒性较强,最低致死量为0.05g。目前,白酒中氰化物的检测方法较多,主要有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荧光法、离子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对于蒸馏酒中氰化物的测定,国家标准分析方法为GB/T 5009.48 中的异烟酸-吡唑酮分光光度法,但是,在实际样品测定中出现了较多问题:加入显色剂后,很多样品出现浑浊现象,甚至某些样品呈黄绿色、黄色,引起测定结果不准确或者是无法测定,针对上述情况,本课题组研究了分光光度法测定白酒中氰化物的改进方法,采用强碱固定白酒中的氰化物,以异烟酸-巴比妥酸为显色剂对白酒中的氰化物进行测定。本课题组在采用离子色谱仪测定白酒中氰化物时,发现直接对白酒稀释过滤后进样分析不可行:酒样稀释后检测目标物所得峰面积与稀释倍数不成线性关系。针对离子色谱法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研究了酒样的预处理方法,采用碱固定法和硫酸回流法对白酒样品进行前处理。针对白酒中微量氰化物的测定,本课题组还研究了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法,并对比分析了所建立的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和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法,通过测定相同白酒样品中的氰化物含量来考察这些方法的稳定性、准确性、实用性,为白酒中微量氰化物的测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