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
  • 免费注册
  • 打造飘香名片 贵州任重道远-从酒类衍生品看贵州白酒配套产业“短板”

    发布日期:2015-11-01 16:48 阅读量:158

      贵州2013年规模以上白酒产量32万吨,而这些白酒要卖出去,更需要大量的酒瓶、纸箱、纸盒、瓶盖、标签等配套包装。在此背景下,本届贵州酒博会上专门设立了酒类衍生品馆——

      来自山东郓城的董氏酒业包装公司向贵州的酒厂推销彩色酒瓶;

      来自广州地区的工贸发展有限公司向贵州地区酒企业推销酒架、酒杯等产品;

      来自山东青州的东方包装设备有限公司向贵州的酒厂推销包装设备;

      ……

      虽然酒产业已经成为贵州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让人遗憾的是,馆内却很难看见贵州本土白酒外包装企业的身影。因此,要想让贵州白酒真正成为贵州呈给世界的一张飘香名片,贵州任重而道远。

      现状 白酒包装八成靠外省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白酒销售也一样,要想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必须要让消费者在第一眼看到后就选择你的产品。因此,包装至关重要。

      在贵州茅台镇,达到规模以上的大小酒企就有100多家,每年的白酒产能达到十多万吨,其外包装从酒瓶、瓶盖、标签、外装纸盒、精品盒,每年所需的量是一个庞大数字。按照常理分析,“分一杯羹”的事,贵州本地的外包装企业毫无疑问会抢得市场先机。

      但事实并非如此。有白酒类专家做过调查显示,贵州白酒瓶外包装“贵州造”只占20%左右,从外省进购的占到了80%左右,进购的地点主要分布在山东、云南、江苏等地。

      在本届酒博会上,来自山东郓城的董氏酒业包装公司就是80%中的一员。近年来,他们就尝到贵州白酒包装这块蛋糕的甜头。该企业销售经理董楷称,企业每年要为贵州地区的酒厂提供数十万个酒瓶,销售额更是达到数百万元。

      前来贵州酒博会参展的郓城县金鹏玻璃有限公司负责人曾凡品也说,在山东郓城,白酒外包装企业大概有五百多家,其中将近一半都在贵州设立了办事处,专门对贵州白酒瓶盖业务进行接洽,虽然贵州本地也有从事相关酒类衍生品的企业,但能揽下的业务却很少。

      负担 每吨成本增加上千元

      为何贵州酒企舍近求远,每年都要从外省进购外包装产品呢?在本届贵州酒博会上,不少本地的酒企负责人坦言:省内缺乏符合他们生产需要的外包装公司。

      在酒类衍生品馆内,一家专门从事米酒生产和销售的贵州酒企负责人陈维勇就表示,省外许多白酒附属产业的公司成形已久,其规模较大,拥有先进的生产工艺,拥有非常专业的设计开发团队,一旦接到客户的需求后,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设计方案或制作出满意的样品,相反,贵州本地的外包装企业只能设计、生产出少量的乳白玻璃瓶和外纸箱,“久而久之,去外省订购外包装已经成为贵州酒企的定式。”陈维勇说。

      实际上,从外省订购白酒的外包装产品,最终带来的是让本地酒企的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以山东郓城的外包装产品酒瓶为例:从山东郓城经汽运到贵州酒厂,一个酒瓶的运费成本便需要0.5元左右,按每吨酒需要2000个瓶子计算,贵州每吨白酒的生产成本便要增加1000元,如果按贵州白酒年产量30万吨计算,贵州白酒每年将多支出包装费用将达3个亿。

      “受此影响,与四川白酒相比,贵州白酒业成本明显高出一倍以上。”陈维勇说,现在正处于白酒市场的“寒冬”时期,如果这一部分费用能够节约下来,贵州白酒的转型势必会更顺利。

      对策 “内外兼修”共同发力

      与一般的包装产品相比,酒产品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更强调文化传承和商品防伪的功能。因此,白酒生产不仅是个制造过程,更是对酒包企业设计、工艺、技术等综合能力的全面考量。

      相对来说,由于贵州酒企纷纷采用外省外包装,不仅增加了贵州酒企的生产成本,也很大程度上延缓了贵州白酒的转型步伐。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中国酒类营销·研究院》总编辑万兴贵认为,政策引导和苦练“内功”理应共同“发力”,最终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白酒产业集群。

      目前,贵州白酒虽然形成了“黔西南——贵州醇生态酿造工业园”、“黔南名酒带”、“安顺——平坝名酒资源集中圈”以及“仁怀——金沙——黔西名酒流域”等地域性“名酒产业集群带”,但仅仅只是名酒集中地,与白酒产业成本、结构、竞争力有关的配套产业却相当匮乏。“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通过政策支持进行引导,积极支持和扶持与白酒业关联程度高的包装配套工程、物流服务中心和品牌营销孵化体系的建立,以实现白酒产业链和产业配套服务的有机整合。”万兴贵说。

      “当然,贵州白酒外包装企业自身实力的提升是吸引贵州酒企的基础。”万兴贵表示,随着贵州白酒品牌意识的不断提高,贵州白酒外包装企业也要不断提升自我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在提高设计理念上多花心思,并主动与贵州白酒企业沟通协调,积极抢占贵州白酒的本土包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