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
  • 免费注册
  • 古井贡酒的历史文化

    发布日期:2014-04-08 09:37 阅读量:3

      古井镇位于亳州西北部,这里不仅是酿酒名镇,还是著名的中原古战场。南北朝时期,公元532年,梁武帝中大通四年,高欢派遣樊子鹄攻谯城,与梁将元树在此地进行了多次的拉锯战。樊子鹄手下大将独孤信战死,死前将其武器金锏长戟投于战场旁边的一口井中,愤而自尽。这口井,就是“古井”的来历。

      千年的历史由此掀开,古井的厚重让人心生敬仰。多少名人雅士,多少政客骚人,在这里,谱写了一曲曲关于“酒”的乐章。1900多年前,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酿酒技法《九酝酒法》在亳州诞生,入编贾思勰的《齐民要术》。1800多年前,魏武帝曹操将家乡所产九酝春酒进献给汉献帝刘协,开贡酒之先河。史书记载:公元196年,曹操向汉献帝刘协进献九酝春酒并上奏《九酝酒法》:“臣县故令南阳郭芝,有九酝春酒。法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日渍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便酿法饮。曰譬诸虫,虽久多完,三日一酿,满九斛米止。臣得法酿之,常善,其上清滓亦可饮。若以九酝苦难饮,增为十酿,差甘易饮,不病。今谨上献。臣曹操,汉建安元年,时丙子冬月”。这是目前能够查到的最早的关于酿酒方法的文字记载。同时,这也是古井贡酒的历史源头。

      作为亳州名人,三曹父子无疑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他们揭开三国时代的序幕,引领“建安文学”风骚,且在中国酿酒史和饮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文与酒的唱和中,三曹父子绝对是毫不吝啬的。最著名的来自曹操的慨叹《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因为有了酒力的渲染衬托,使其对生命的感慨得以升华,而不显苍凉。曹丕早年随父亲在亳州巡游练兵,也是饮用了当地的美酒,才写下了著名的《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不尝。旨酒停杯。寄言飞鸟。告余不能。俯折兰英。仰结桂枝。佳人不在。结之何为。从尔何所之。乃在大诲隅。”而输了江山与美人的曹植同样留下了大量关于酒的诗文,连李白都曾引用过他的诗句。

      亳州作为中国酿酒历史的发祥地、作为天下“十望”州府之一,留下了众多历史印迹。这些“墨客骚人”,无不以酒为媒,赋诗作词,书写酒与人生的传奇。

      其中著名的有开启开元盛世的一代贤相姚崇、《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和曾巩、“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宋祁,以及《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等,都为亳州留下很多关于酒的妙语佳句。

      耳熟能详的欧阳修,除了在他的《醉翁亭记》中留下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之外,还有更多的借酒抒怀之佳作:“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去年秋晚此园中,携手玩芳丛。拈花嗅蕊,恼烟撩雾,拚醉倚西风”等。范仲淹也留下了“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和“浊酒一杯家万里”的佳句。

      天生丽质难自弃,朝朝选在君王侧。从汉至明清,古井贡酒一直倍受皇家推崇,被列为历代皇室贡品。最早的进贡历史是之前提到的公元196年,曹操将家乡的九酝春酒以及酿酒方法进献给汉献帝刘协。这在《齐民要术》和《三国志》中均有详细记载。

      在明朝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归德府(今商丘市)宋家仁的阁老沈鲤在万历皇帝的庆典上,把减酒进贡朝廷,万历皇帝饮后连声叫好,遂钦定此酒为贡品,命其年年进贡,“贡酒”之名由此而得。一时“减酒”之名震动京师。民间素有“涡水鳜鱼黄河鲤,胡芹减酒宴嘉宾”的说法。

      明末战乱频起,亳州酿酒业大受影响,直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才恢复到原有的规模。清代,减店各糟坊大都采用“老五甑”酿酒法,品种也由单一的大曲酒发展到色酒、老酒、福珍酒、药酒等多种系列产品。

      源于东汉,盛于明清,就这样沿着历史的脉络,我们寻到了古井贡酒的今生。而进贡这一皇室资本也将古井的过往与现在紧密串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