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
  • 免费注册
  • 中国养生酒文化

    发布日期:2014-05-05 10:49 阅读量:4

      中国是最早掌握酿酒技术的国家,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周朝时人们就认识到酒可以“养病”,“养老”,从生理养生的角度来解释酒了。汉朝人更是继承了这一学问,称酒为“百药之长”,使得酒更上升到礼的角度,“非酒无以为礼”,中国人聚会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就是酒,浅茶满酒,茶砌半碗是“敬”,酒斟满杯是“礼”,这些外国人听也没听说过,而中国人家喻户晓。妙酒奇香,古往今来不少医家借酒之功配以良方,使体弱者强健,久病者康复。多少文人墨客、英雄豪杰借酒之功抒发情怀,留下千古绝唱,立下丰功伟绩。

      中国养生酒,在数千年中国酒文化历史长河中,一直独领风骚。不管是皇家后宫还是王公贵族、官宦富贾,都把酿制和饮用养生酒做为自己修心养性和富贵风雅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酒分两类,一类是寻刺激、过酒瘾,所谓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的酒。一类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酒。前者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后者可以满足人身心健康,开智悟道的需求,如抒情、礼仪、健康、养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主要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而且传统节日的饮用酒多数为养生酒。而传统节日饮酒多为抒情,礼仪,健康而饮,所以多为饮用养生酒为主。

      一、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宋代王安石在《元旦》(那时的元旦即为现在的春节)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周庚信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都称颂的是春节饮屠苏酒、椒花酒或椒柏酒的节日礼俗。古人认为,春节饮屠苏酒不仅寓意着吉祥、康宁、长寿,而且具有辟瘟疫之气的防病养生作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广韵》亦云:‘屠苏酒,元旦饮之,可除瘟气。”

      二、端午节,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神农本草经》说:菖蒲“主风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本草纲目》载有服食法:“取菖蒲一寸九节者,阴干百日,为末。每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久服耳目聪明,益智不忘。”并说:“端午以酒服,尤妙。”

      三、中秋节,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都离不开赏月饮酒。据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酒”。桂花陈酒有化痰散瘀之功,可治肝胃气痛,经闭腹痛等症。

      四、重阳节,重阳时节在农历的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始于汉朝。唐代诗人郭元振在《秋歌》诗中因之还有“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之句。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有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等记载。

      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个方面:酒以治病,酒以养生、酒以成礼。由此可见养生酒数千年来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历史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了。

      有人看到这里要问:既然养生酒这么好,今天养生酒在中国市场为何如此稀缺?更缺少知名品牌,这是为什么呢?问得非常好!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酒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在社会生活中,酒却具有其它物品无法替代的功能,属奢侈品范畴。过去,中国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为主酿制的,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历来如此。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决定发布禁酒令或开禁。

      养生酒也不例外受影响,而且比普通酒的影响更甚。试想,一个连温饱和生命安全都顾不上的社会,谁还能去生产养生酒。

      1924年11月5日,军阀冯玉祥无视优待条件,派军队入紫禁城,溥仪离宫,宫廷养生酒从此停止生产。此后的外敌入侵、抗战、内战,许许多多民间优秀的养生酒品牌被迫停止生产,有的已经失传。50年代至80年代初,这三十多年,公私合营,大搞运动,反腐化、反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又使大批养生酒失去传承的机遇。